欢迎进入彭城教育网 徐州校园速递!
您现在的位置是:彭城教育网 > 本地资讯 > 教育部制定“教育惩戒规则”:罚站不得超一节课,禁止体罚及辱骂
教育部制定“教育惩戒规则”:罚站不得超一节课,禁止体罚及辱骂
信息来自:彭城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0-01-10 14:43:00    阅读量:32772次
[摘要]:彭城教育:近日,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意见稿一出台,就引起了媒体和网友的热议。反对的、赞同的泾渭分明,似乎是各有道理。2015年教育部曾做过一个“

  近日,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意见稿一出台,就引起了媒体和网友的热议。反对的、赞同的泾渭分明,似乎是各有道理。2015年教育部曾做过一个“教师惩戒权研究”的调查,认为教师拥有惩戒权的人只占56.1%,刚刚过半。

  意见稿将惩戒行为分为四级:一般惩戒、较重惩戒、严重惩戒和强制措施。值得关注的是,一般惩戒包括惩罚性运动、罚站或面壁反省、留校教导、暂时隔离等行为,只是要求罚站或面壁反省不得超过一节课;较重惩戒包括暂停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承担校内劳动、隔离反省、家长陪读;严重惩戒包括一周的停课、限期转学等。

  同时,该稿对教育惩戒也划出了红线,禁止击打、刺扎、过度罚站、反复抄写等体罚行为;禁止辱骂及因个人情绪好恶恣意实施或者选择性实施惩戒等。

  对校园霸凌一类的恶性行为,没有人会反对实施教育惩戒,甚至是严重惩戒。倒是对“一般惩戒”和“较重惩戒”,舆论担忧较多。最明显的问题是,意见稿并未明确究竟哪些行为适用这两类惩戒,只用了一句“违规违纪”及“拒不改正”含混带过。教师的水平良莠不齐,每个教师对“规纪”的认知不同,对“改正”的标准也难统一,同样,孩子也千差万别,不同的学生对惩戒的心理承受力和认知各不相同,既然是立法规范教育惩戒,当小心翼翼、慎之又慎,以防某些老师滥用或过度依赖惩戒权,将教育简化为惩戒,对孩子的心理构成不可逆的伤害。

  所谓教育惩戒,背后并无什么高深道理,无非是用强力控制,使孩子心生恐惧,不得不听话服从。这种控制术,往往从控制人的身体开始,通过统一行动、严格的时间表或对身体姿态的强制规定,来实现对人的控制,最终达到约束目的。相信控制术的人认为,只有让人的身体成为一个审判的小法庭,思想才更易被规训。教师通过对违反规纪的人进行惩罚,就是要在孩子内心确定一种严格、刻板的对权力完全服从的意识。

  学生违纪违规,原因多种多样,不一而足。教师不去发现孩子异常言行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认为仅靠惩戒、靠强制服从就能解决一切,显然不是治本之举,只会给学生带来负面情感。过多的惩戒也会破坏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

  教育心理学早有研究表明,孩子即便表面服从了某种惩戒,内心也会有对立和抵触。加上现实的基础教育中,有时确实存在泄愤式惩戒、不公平惩戒、选择性惩戒、运动式惩戒、报复性惩戒等情况,不仅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感,还可能在班级中引发其他同学的歧视效应,给被惩罚的孩子造成心理障碍,甚至给他的人格发展和社会发展也带来诸多消极后果。去年在河南栾川发生的“20年后学生打老师”事件,就反映了带有严重体罚性的惩戒会对一个人的成长构成多大的心理阴影,20年都无法释怀。

  这类对于孩子的立法,最应当征求意见的对象,应当是孩子,应当看看他们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因为教育惩戒的对象是孩子,他们是立法的“适用对象”,只有从孩子的角度去考量,让孩子能够理解并认同,才最为关键。不能因为孩子无法在成人社会表达,我们就认为他们没有想法,就无视他们的意见和权益。

  现在不少人认为,立法明确教师的惩戒权,就能解决教师“不敢管不想管”的问题。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简单化思维,似乎除了惩戒,教师就没有其他教育和“管”的办法了。网上有教师主动反思:“对于孩子,我是大人;对于学生,我是老师;对于家庭,我是学校;对于外行,我是专业。如果有这么多优势,都无法让学生信服尊敬我,那显然是我的能力和教育方法出现了问题。”对于教师来说,如何提高教学和管理艺术,让孩子信任及信服自己,才是关键。对于一些不懂得反思自身的教师,或心思根本就不在教育岗位上的教师,即使赋予了惩戒权,也不会带来更好的教育效果。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惩戒中,“惩罚”只是手段,“教育”和“警戒”才是目的。既然是手段,当然惩戒的方法越少越好,条款越明确越好,特别是对于“严重惩戒”中的“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都需有非常明确的标准,须防止教师滥用惩戒权,否则极易对孩子造成一辈子的伤害。

  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个体获得属于自己的充分发展,培养每个个体的自主能力和独立人格意识,而不是把人变成服从的工具。我们一路成长过来,记住与感恩的总是老师的鼓励、宽容和肯定,而不是责骂与惩罚。即便有了立法赋权,也希望教师们能慎于惩戒,对学生多一些宽容与平等的对待。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充满童真的孩子,如学者所言,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存在一个宇宙,它以无限的广度和深度存在着,充满灵性和神奇。这样的宇宙,本身就需要教师心怀仁爱,用自己的专业和耐心,引导孩子心中善念的萌发成长。


扫一扫,分享本页


官方活动

ACTIVITY

更多»

优秀作文

COMPOSITION

更多»

视频中心

VIDEO

更多»
  • 在传习里播种文化 在育人中传承文脉——中华优秀文化传习所现场调研 徐州市玉潭实验学校
  • 大手拉小手 一起“趣”奔跑——云龙区彭祖大道实验幼儿园大班亲子马拉松活动
  • 童心缅英烈,共筑中华魂——云龙区惠民教育实验幼儿园春季祭扫
  • 贾汪区耿集中心小学——防恐防暴演练
  • 以“教育之眼”看永恒 ,以“永恒之眼”看教育——青年路小学教育集团教师“慧悦读”校校行
  • 徐州市柳园小学——防拥挤踩踏应急演练

图书推荐

BOOKS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