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彭城教育网 徐州校园速递!
您现在的位置是:彭城教育网 > 校闻速递 > 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播健康正能量——徐州市铜山区新星学校在行动
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播健康正能量——徐州市铜山区新星学校在行动
信息来自:彭城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4-04-13 15:14:00    阅读量:92次
[摘要]:徐州教育: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播健康正能量。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是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提升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和健康素养的重要措施。让广大学生通过学习
  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播健康正能量。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是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提升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和健康素养的重要措施。让广大学生通过学习中医药文化知识,更多地了解中医、感受中医、学习中医、认同中医,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自身中医健康素养。按照区教育局要求,徐州市铜山区新星学校成功举办了一场生动有趣的中医药科普教育宣传活动,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中医药文化的底蕴和瑰宝。
  健康宣传栏,品养生保健
  时令春季,校园利用宣传栏,从多角度普及、宣传、展示了传统中医“未病先防”养生保健知识。
  春季养生保健养体重要的是一个动字,动字包括劳动和运动,任何劳动和运动,只要不是过度的,对身体健康都是有益的,要勤于动,不要懒,动则促进气血周流,懒则气血流通缓慢。体育锻炼是一种锻炼,劳动也是一种锻炼,通过活动,保证气血的运行畅通周流,就会有健康的身体。
  春为肝气当令,根据中医五行理论,肝属木,脾属土,土木相克,即肝旺可伤及脾,影响脾的消化功能。且中医认为,五味入五脏,而酸入肝,甘入脾,因此若多吃酸味食物,会增强肝的功能,使本来就偏亢的肝气更旺,这样就会伤害脾胃之气,应当省酸增甘。故可多吃一点大枣、山药、蜂蜜、樱桃等。
  养生先养心,要心胸宽阔,遇事不怒,想得开,放得下,保持心情的平和。对人与事,不要斤斤计较,要对他人多着想。过喜伤心,过怒伤肝,忧伤脾,悲伤肺,惊恐伤肾,要保持正常的七情。养心要心静自然,自己达不到的事情,不要去想它,不要妄想,不要过分的追求,要知足者常乐。当然不是不要追求的目标,而是有了目标就去努力。胜不骄,败不燥,能人背后有能人,追求过高了,一辈子也达不到。
  悠悠药草香,识道地药材
  卫生室准备了一些常用中药材,向学生讲述中药材半夏的典故。在我国宋朝,有位判官杨立之回到楚州时得了喉痈(扁桃体发炎),白天吃不下饭,晚上痛得睡不着,异常痛苦请了许多医生,吃了许多中药都没有效。
  恰好这时名满朝野的太医杨吉老来楚州办事,杨立之的两个儿子听说后,赶快把他请了过来。杨吉老仔细诊察了杨立之很久后才对他的儿子说道:“你父亲的病非常蹊跷,必须先吃一斤生姜片,才可以用药,否则便无法可治!”说罢就去办自己的事了。
  杨立之的两个儿子听后,感到很为难,说:“喉咙已经溃烂、疼痛不止,怎么能吃生姜呢?”但也没有别的方法了,只好试一试。结果杨立之吃了生姜后并没有什么异样,也没感到什么辣味儿。在他吃够半斤生姜的时候,疼痛、肿胀就有所减轻,等到吃够一斤生姜的时候,脓血就完全消失了。这时他觉得生姜也有辣味儿了,吃饭、喝汤已经无碍,喉痈已经好了。
  第二天,判官亲自去拜谢杨吉老,感谢他的救命之恩,并奇怪他是如何将自己的病治好的。杨吉老说:“你在南方做官,很爱吃鹧鸪,鹧鸪爱吃生半夏,而生半夏有较小的毒性,你吃鹧鹄吃得多了,久了就容易引起生半夏中毒。生姜能解生半夏的毒性,所以仅用生姜就把你的病根儿除了,也不用再服其他的中药了。"学生们听得意犹未尽,随手拿起装有藕节的中药材问起是干嘛用的?答曰:藕节不仅有收敛止血,生用更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功,且兼可化瘀,对肺热之咳血、流鼻血等均有良效。同学们要是有经常流鼻血的可以买些藕节煮水,将汤汁加入白糖当饮料随意饮用1周,亦收到良好的疗效。吾家闺女每到秋季就会经常流鼻血,我都会用此方,经验之方大家可以不妨一试,效果显著。师有道,学有趣,生有成,学生们还通过摸、看、闻、听等方式,明白了中医药材的相貌、味道、药性等。
  通过书籍,了解中医与中国文化
  中医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医学,学生们通过书籍来了解中医药文化。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一脉相承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具有唯一的价值,是一种不能被任何其他文化形态替代的医药学术,是一种与现代医学截然不同的知识体系。
  中医中药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经运用了几千年的历史,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证实了中国的中医中药无论是在治病上、在防病上,还是在养生上,都是行之有效的医学体系。大概还在原始社会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了解了一些防病治病的知识,比如“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就是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人们所了解的医药学知识,以及和病患斗争的经验。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医药学开始从过去“医巫不分”的状态下独立出来,基本形成了中医的理论基础,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并且已经采用至今沿用的中医传统的“四诊”,并使用了砭石、针刺、汤药、灸、导引、布气、祝由等治疗方法。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东汉出现的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已经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高尚,被人尊为“药王”。到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本草纲目》,则成为中药药理学的集大成者。
  中医对天地自然的认识、对生命与疾病的认知,以及据此而发明的治疗技术、养生方法等,凝聚着中国人独有的自然观念和人文情感,蕴涵着中国人一直持守的思维模式与生命哲学。“天行有常”,并不因尧或桀的作为而变易,而“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自当顺应自然,而后可以“长有天命”。先秦这样的生命观,引导了中国医学的持续发展和繁荣。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多与违背自然规律有关,与精神情志失调有关,于是强调外慎风寒,内调情志;中医认为内在的病变一定会表现为外在的征象,于是主张“司外揣内”;中医认为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祛除“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的邪气,
  扶助“冲气以为和”的正气,于是有了扶正与驱邪的治则治法。中医强调天人关系,提倡顺应自然,调和七情,葆精毓神,主张扶正祛邪,养生全德,深刻地影响了并仍在影响着中国人的处世方式乃至价值取向。
  通过一系列的宣传,学生们大致了解了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古人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宏伟人生观,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引领学生走进中华文明的殿堂,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让学生们切身感受中医药文化,学会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健康成长,与天地共和,与四时同序;学会在身心的和谐中健康成长,以心理和情志统帅身体四肢,以养生来强体;学会在人与社会的和谐中健康成长。让我们的学生从小就了解中医药、相信中医药、运用中医药,这既是培养孩子们中国情怀和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也是弘扬我国中医药的传承。
徐州市铜山区新星学校
审核:政教处韩宁
图文:卫生室李路

扫一扫,分享本页


官方活动

ACTIVITY

更多»

优秀作文

COMPOSITION

更多»

视频中心

VIDEO

更多»
  • 纷飞彩龙 动感活力——徐州市杨屯学校特色啦啦操展演
  • 江苏省郑集高级中学 十八岁成人礼暨高考50天誓师活动
  • 看见儿童 遇见课程——案例分享专题教研活动
  • 春满校园 花开成诗——徐州市第三十七中学
  • 在传习里播种文化 在育人中传承文脉——中华优秀文化传习所现场调研 徐州市玉潭实验学校
  • 大手拉小手 一起“趣”奔跑——云龙区彭祖大道实验幼儿园大班亲子马拉松活动

图书推荐

BOOKS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