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彭城教育网 徐州校园速递!
您现在的位置是:彭城教育网 > 本地资讯 > 当代教育的主题和归宿应是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当代教育的主题和归宿应是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信息来自:徐州教育资讯    发布时间:2016-11-14 09:22:00    阅读量:2464次
[摘要]:徐州教育:实现上述教育方针、教育方向、教育目标涉及另一个教育的重大问题,即“怎样培养人”,解决好“怎样培养人”是落实“培养什么人”的关键,同时,在“培养什么人”的政治性、方针性表述的基础上,也要作出教育性表述。
      学习是教育的永恒话题,现在人们从关注学什么转向更加关注怎样学习,认识和研究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关系到教育质量状况和人的终身发展能力。观念的宣示与具体方法的探寻是必要的,更为重要的则是对学习问题开展多学科研究,厘清学习过程的机制机理,理解处在生理、生命、生活、实践过程的自组织学习的特性,在此基础上探索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基本要素,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手段激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人的终身发展与全面发展奠定扎实的教育基础,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是教育研究与教育变革的时代主题。

      学习能力是学生发展的核心能力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在这方面,回答既是明确的,同时也需要作出辨析。关于“培养什么人”有多重表述,且有各自的含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一个引用极为广泛的表述,这种表述将国家制度特征、社会发展道路与教育功能相结合,是一种方针性、政治性的表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教育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一提法比较具体明晰,它是针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力资源建设、人才培养作出的指向性表述。《纲要》同时提出,教育要“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这是从“立德树人”的高度对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实现上述教育方针、教育方向、教育目标涉及另一个教育的重大问题,即“怎样培养人”,解决好“怎样培养人”是落实“培养什么人”的关键,同时,在“培养什么人”的政治性、方针性表述的基础上,也要作出教育性表述。笔者认为,培养具有学习能力的人,是“培养什么人”的教育表述。

      提升学习能力是教育研究的重大选题
      对我国教育的评判有三种情况值得关注:一是对教育现状的全面批判,借助域外经验和实例,痛陈教育弊端;二是对教育未来的宏大论述,集合诸多理念和观点,描述教育愿景;三是对教育思想的学理辨析,运用各家之言开展概念演绎,构筑理论文章。教育评判的目的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目前的一些教育评判,以发现教育的真实问题为基点,开展比较全面的辨析,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其中不乏真知灼见,这对于解决教育问题是极为有益的。当然,我们应当尊重和倾听人们对教育现象的不同表达,充分了解教育舆情。但是,也要避免那些空泛的、情绪化的、重复表达的甚至危言耸听的教育评判,这种方式的教育评判对解决教育问题作用甚微。目前我国教育的问题基本都已经浮现出来,无论是学界、政界和社会均有目共睹,提升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能力,不能满足于理论观念的宣示,也不能满足于各种具体学习方法技巧的尝试。最重要的是如何解决问题,一方面梳理影响和制约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把握教育变革的主攻方向,另一方面针对问题探索解决方案与实际操作,通过教育实验推进教育变革,在对学习进行多方面考察和研究的基础上,要着重形成具有实践意义的方法论,建立促进学习的实践路径。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所做的,就是为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创建环境条件和提供学习指导,使学生学会自己学习,以提升学习能力并促进全面发展能力,以此来回答教育的重大问题和解决教育的实践问题。
      提升学习能力是教育变革的重大实践问题
      “怎样培养人”也是教育的重大实践问题,对于教育的一切讨论研究、改革设计最终要回归到教育的实践问题,从笼统愿景走向聚焦问题、从批判指责走向方案建设是教育评判的归宿,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聚焦点。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实验与改革出现了多样化的探索,为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典范和经验。但从整体上看还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以学习成绩替代学习能力的倾向比较明显,二是以学习技巧、技术驱动学习能力的趋势正在形成,三是以简单化、行政化方式强推学习能力的现象时有发生,四是以单项实验或改革助推学习能力的情况比较普遍,五是以精致的应试教育掩盖学习能力的问题不在少数。教育改革与发展涉及诸多领域,提升教育质量及学生学习能力是中心领域和根本任务,如果这一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其他的教育改革与发展都是枝节的进步,以全面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为中心的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的重大实践课题。
      从复杂适应系统研究视野理解学习及学习能力的特征
      适应性是学习复杂系统的重要特征

      关于学习及学习能力,学界已经开展了持续的研究,其“学习”的定义不下几十种,实践层面也出现了诸多有益的实验探索,这些都是宝贵的思想财富和经验积累。基于对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 CAS)研究的理解,有必要从复杂适应系统研究的角度对学习问题作一初步的概述。复杂适应系统思想是系统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大体可以概述如下:系统中的成员称为具有适应性的主体,具有适应性是指主体能够与环境以及其他主体进行交互作用。主体在这种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或“积累经验”,并且根据学到的经验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为方式。整个宏观系统的演变或进化,包括新层次的产生,分化和多样性的出现,新的、聚合而成的、更大的主体的出现等等,都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派生出来的。简言之,就是适应性造就复杂性。系统主体是否具有适应性是决定系统能否自我演化、自我发展的首要标志,人类的发展和人的成长实际上就是其适应环境、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自组织过程。

      学习系统具有鲜明的自组织特征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教授苏伽特·米特拉进行了著名的“墙中洞”教育实验,他在印度贫民窟的一处墙体中嵌入了一台联通网络的电脑,只露出显示器和鼠标,让孩子们尝试在无任何监控的情况下使用电脑,结果显示:贫民窟孩子们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可以以小组自学的形式完成计算机、英语、数学等学科内容的学习,而且学习成绩与有教师讲授的班级几乎没有差异。这一实验表明教育系统及学习具有鲜明的自组织系统特征,对认识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借鉴。如何理解学习活动的基本特征,不同学科及研究作出过诸多富有价值的界定,从复杂适应系统研究的角度看,自组织是学习活动的基本特征。首先,生命和智能系统一般都具有自组织功能,这种系统会根据自身的结构功能,按照自身的演化方式生成与发展,尽管环境等外力因素有着重要作用,但如果系统没有自组织功能,系统也很难生成与演化,教育及学习系统的主体是人,是典型的生命和智能系统,自组织是教育及学习过程的内在特征与规律。其次,复杂适应系统内结构和要素的相互关系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和非线性作用,这是其所谓“复杂”的重要表现。学习过程不像机械系统那样一切均处于可控状态,由于学习者自身状态和学习过程的特点,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线性增长状态,尤其是每一个学习者有着自己的学习特性,也很难用统一的标尺衡量其学习状态,人们不可能对学习作出精确的计量,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学习者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的自组织过程。再次,学习者会不会自己学习,会不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成为衡量学习能力的基本要求,发挥和调动学生的自组织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将成为教育及教学的基本取向。
      学习是具有适应能力个体的自适应学习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研究理解学习能力,“自适应性”是其关键概念。自适应性是学习自组织能力的重要体现,具有如下含义。第一,学习的主体不是笼统的学习者群体,而是作为个体的学习者,即具有适应能力的学习个体,教育及教学要转向关注个体学习,关注这种个体学习适应自身、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的能力,按照学生自身的特点促进和鼓励学生自己学习。第二,学习能力的核心是自适应能力,长期以来的教学过程较多地强调学生适应教师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教师告诉学生怎样学习,甚至是教师“代替”学生学习,忽视了学生具有根据自身特点汲取知识与技能的潜能,这势必严重影响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甚至由此形成了会“考试”但不会学习的一代学生。第三,提升学生学习能力,首先要关注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并适应自身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育者和学习者学会适应学习者自身,学习是学习者的学习,每一个学习者有其自身独特的生理、心理、环境、认知倾向的特点。如同没有完全相同的孩子一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学习,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过多地强调同一、同质化的学习,以教师单一的教学方法替代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将生动的个性化学习过程变成僵硬的统一化的灌输过程。第四,在环境适应中学习是自适应学习的基本要求。教育及教学早已重视环境在学习中的作用,如学校环境建设、情景教学等实行已久且效果明显。这里讨论的环境适应有更广泛的意义,是指学习者能否在处理同环境的关系中提升学习能力,主要表现为学习者能否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主动获得和发现知识,能否在互联网环境中获取并解读信息,能否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技能,能否善于在同伴学习中学会讨论和质疑且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能否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增长自身全面发展的能力。这一切都需要在开放的学习环境才能实现,通过学习系统的开放促进学习状态的积极演进,改变封闭的教育状态则成为学习变革的重要任务。
      全面系统认识并遵循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机制机理
      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涉及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者自身的认识与研究,对此,包括认知科学、心理学、教育学、脑科学等在内的诸学科作出了大量的论述,为人们认识学习及学习者提供了有益的研究成果和借鉴。需要指出的是,在系统科学研究的持续发展中,复杂适应系统研究的兴起为认识与研究学习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与视角。综合以往对学习问题的研究成果以及学习自身的特性,着重探讨提升学习能力的机制机理,是推进学习变革的基础与前提。
善于用脑是提升学习能力的基本保障
      人脑是思维和学习的重要器官,这是不争的共识。20世纪后期,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提出“脑的十年”“学习科学与脑科学”“脑科学十年计划”等项目,国际社会出现了重视脑研究的热潮,人脑研究在分子和细胞水平、视觉的脑机制、神经网络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脑科学研究体现了人们对脑的认识水平和程度,但这不是脑科学研究的唯一目的,重要的是如何将脑科学研究从实验室走向教育实践及学习应用,促进提升学习能力。近年来,教育领域日益关注脑科学在学习中的应用,但仍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关于脑科学与学习能力的关系主要停留在认识层面,人们在谈论该问题时多引经据典说明其重要性或作出学理说明,而接触或深入教育实践并改进教学的实际举措相对薄弱;二是尽管开展了有关脑科学促进学习能力的实验研究,且取得了有益的成效,但实验面积比较狭窄,经验总结、理论提升与实践推广有待提高;三是亟待在学校教育层面开展脑科学促进学习的实践研究与实验,其中包括如何认识脑神经系统在促进学习方面的机理功能,如何在学习中根据学习者自身特点科学友善地用脑,如何保障脑健康与脑的营养提供。
      发挥感官系统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
      脑是学习及思维的重要器官,但不是唯一的器官,只有通过人的感官接触,外部事物通过神经传导至大脑,才能形成认识事物的基本路径,脑神经系统与感官系统的协调组成了整体统一的学习器官系统。这其实不是新的认识与发现,认知心理学的“具身认知”学派等早已对此作出强调与研究。目前,人们越来越重视感官系统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重新认识感官机制在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提升学习能力有重要的意义。需要指出,感官系统并非仅起到外部事物与大脑思维的传导作用,其本身就是重要的学习器官,有些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为主要呈现方式,依靠感官系统就可理解和掌握的,如感知事物的物理形态,掌握体育学习中的项目技能,在音乐、美术学习过程感受美的状态等等。同时,有关实验研究表明感官的参与也有利于增强记忆。所谓“应试教育”的一个弊端就是强化机械记忆,将“活”的学习变成“死”的学习,违背了人们学习的基本规律,阻碍了提升学习能力的路径。因此,在教育变革中要形成“人是用身体来学习的”观念,进一步转变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探索和实验多感官统一协调的教学方式,改变口头讲授的单一教学方式;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和活动教学,改变单一的书本学习和教室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注重增加感官训练的内容,改变过度用脑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加强以促进学习为主导的音乐、美术、体育教学,改变死记硬背和枯燥的学习方式。
      成功学习取决于思维方式的全面整合

      学习方式是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的统一,其中思维方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思维方式是学习者反映、理解和适应外部世界的认识方式与能力,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即思维过程,但用何种思维方式汲取并解读知识信息,直接决定着学习能力的程度。关于思维的研究,哲学、医学及生命科学、心理学、语言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为人们认识和提升学习能力提供了理论或技术支持。在讨论提升学习能力的时候,起码以下几个问题值得重视。其一,认识到思维类型的丰富多样以及人们认识世界方式的多样性。尽管人类思维有其普遍规律,但由于每一个学习者具有各自的认知倾向和思维特性,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运用多种思维方式,不同的思维类型没有高级低级的区别,逻辑思维不是思维的唯一类型,学习中的“死记硬背”就是只发挥单一思维类型的体现。其二,重视想象思维和悟性思维类型。长期以来,人们对思维作出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或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划分,近年来人们开始注重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和顿悟的作用,注意到在理性、感性之外还存在着悟性的思维类型。因此,发现和培育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减少“满堂灌”的现象,对学习创新具有特殊的助推意义。其三,充分注重和发挥形象思维在提升学习能力中的重要作用。形象思维是人类最初的思维类型,经过长期的演化才出现逻辑思维。不同的思维类型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人们根据事物的特性和认识的特性采用相应的思维类型,对于学生学习来说,形象思维不仅是认识的起点和基础,也具有便于记忆理解的优势,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优势引导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始终是教学过程不可忽视的重要方法。其四,将思维可视化与有序化体现在学习过程之中。思维可视化是指思维过程与结果通过形象表达予以呈现,思维有序化是指将知识要点或概念按照学科要求与自身认识方式进行梳理排列。人们往往认为思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学习过程也容易出现不得要领的问题。近年来,有关教育研究与实验将思维导图方法引入教学变革和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图画或图示的形式,按照自己的表达方式整理学科知识,改变了以往白纸黑字的学习笔记样式,有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知识,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营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生态环境
      学生总在一定环境中学习,这里讨论的学习环境并非一般意义的学习场所,而是对学生学习状态产生作用且影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环境因素。系统与环境的关系是系统科学关注系统演化的重要问题,个体学习的系统环境对学习者及学习状态随时实施影响,环境状态和如何处理系统与环境的关系成为学习能力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学习环境与提升学习能力的关系大致有如下的体现。其一,学校与教师是最基本的学习环境,这里不仅仅是学习空间或场所的概念,而是指为学习者提供包括空气、阳光、营养、文化氛围等在内的良好的生态型保障。其二,家庭环境状态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生理、心理和经验、文化的状况。最近人们关注家庭教育,实质上是关注影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生活环境。其三,建立开放的学习环境是促进学习的重要途径。系统科学认为,系统对环境开放有利于促进系统的演进,如何建立开放的学习环境,应当引起教育研究和实验的重视,开放的学习环境包括学习者与环境的相互开放,学生不能拘泥于教材和教室的学习,应善于在社会生活中汲取知识以构建更加丰富的知识体系,社会环境也应该为学习者提供广阔的学习资源。需要指出的是,在互联网条件下的学习环境开放程度更高,其关键是信息的开放,如何处理和解读信息成为提升学习能力的新问题。其四,同伴学习是学习环境的重要因素,学习者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环境,应善于开展同伴学习,在学习中开展积极的讨论与质疑。提升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从个体学习向同伴学习转变,改变教师一人讲授的状况,激发学生在同伴学习中的学习活力,继续实施并改进近年来兴起的团队学习、小组学习和组织学习的方式。
      教育工作千头万绪,但教育只有一条主线、一个主题,这就是提升学习者的学习能力。进一步认识什么是学习、怎样促进学习有助于推进教育的内涵发展。作为学校教育,尽管面临来自各方的要求和任务,其中心任务只能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并将此贯穿于学校一切工作之中。无论是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学校文化建设,都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手段激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人的终身发展与全面发展奠定扎实的教育基础。

扫一扫,分享本页


官方活动

ACTIVITY

更多»

优秀作文

COMPOSITION

更多»

视频中心

VIDEO

更多»
  • 在传习里播种文化 在育人中传承文脉——中华优秀文化传习所现场调研 徐州市玉潭实验学校
  • 大手拉小手 一起“趣”奔跑——云龙区彭祖大道实验幼儿园大班亲子马拉松活动
  • 童心缅英烈,共筑中华魂——云龙区惠民教育实验幼儿园春季祭扫
  • 贾汪区耿集中心小学——防恐防暴演练
  • 以“教育之眼”看永恒 ,以“永恒之眼”看教育——青年路小学教育集团教师“慧悦读”校校行
  • 徐州市柳园小学——防拥挤踩踏应急演练

图书推荐

BOOKS

更多»